当前位置:首页 > 社员之家 > 社员作品

新安江畔“摆渡人”

发布日期:2023-09-01 10:52信息来源:九三学社黄山市委 责任编辑:市九三学社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前言:

摆渡人的故事,离不开渡口。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也是古徽州人奔向远方的重要通道。

烟村渡,新安江畔一个典型的古村落,渡口上有这样一位九三学社教育界的摆渡人,传承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默默地坚守渡口,将一位一位徽州学子摆渡到理想的彼岸。

夏日清晨,朝阳射进一幢明末的徽派老房子里,朗朗的读书声冲破了小村的宁静。一位耄耋老人,三五稚气孩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夏日读书图。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汪延安正在为当地乡村娃义务补习英语。

1939年出生的汪延安,九三学社社员。出生于歙县郑村镇西溪村的一个书香之家。

说起郑村,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耀才之地,“徽州太阳”越国公汪华家喻户晓,被毛主席称赞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江南大儒”清代进士汪宗沂,“新安画派双巨擘”黄宾虹、汪采白等一众名人都是从这里走进大众的视野。

出生书香门第的汪延安1965年从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毕业,1971年起从事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任教中学英语教师。1984年,他调入安徽徽州师专(黄山学院前身),担任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师,因创新教学方式,教学颇有特色,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1979年,他投师于原复旦大学吴道存教授从事教学法研究。

“当时徽州地区农村英语教师极度匮乏,可以说,没有吴道存教授、没有他的英语教师培训班,就没有今天黄山市英语教育的半壁江山。”说起自己的恩师,汪延安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他与恩师的历历往事如新安江水一般奔涌而来。

吴道存:黟山走出大教授

1980年春,从边缘山区黟县传来消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从青少年学生到中小学英语教师,全部免费,上门请教的人络绎不绝。

这位老人就是九三学社社员、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的吴道存教授。

吴道存1905年出生于黟县龙江乡颖上村,193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外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校英语教授。编辑复旦大学《文摘》,主编《国光英语》半月刊,为《上海新闻》特约编辑。译著《毛泽东自传》、《英国史》等。编写过中学英语教材,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材编审组副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审。

1971年,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被迫退休的吴道存回到家乡黟县,和老伴李玉蓉办起免费的英语辅导班。老两口自筹资金,自编教材,进行义务教学,不收取任何报酬,吸收培养中小学教师和辅导青少年学英语。

为满足更多人的求学,吴道存慷慨解囊,取出2000元存款,盖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瓦房,作为辅导班的教室。参加这个家庭辅导班学习的,有十几所中学的英语教师,有待业知识青年、在职职工和在校的中、小学学生等。辅导班开始不久,新疆、云南、四川、湖北、江苏等地的一些有志青年,也纷纷来信,要求前来学习,偏僻的小山城,涌现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

得知这一消息,当时的徽州地区教育局负责人欣喜万分,立即率队前往黟县“探宝”,并恳请吴道存教授“出山”,创办徽州地区英语教师进修班。

时年近80高龄的吴道存决心把余生献给“四化”,因此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并提出要在青年学子中挑选“接班人”,传承自己的治学成果,让英语教学法在徽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当时,学历并不高但在学习上有钻劲的汪延安在几位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被安排在吴道存身边跟学。

汪延安:甘做教育摆渡人

吴道存提出“语言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知识”,英语教学应该“四会(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与四巧(会演、会唱、会画、会变)”,这些理念当时名扬外语界,也一直深深影响着汪延安之后的英语教学并将其继承光大。

“长进确实大,但也真是苦!”忆及当年,汪延安忍不住感慨。当时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重,自己时常被歙县、休宁等重点中学抽调过去教学,但吴老治学严,并不因此放松要求,汪延安只得每天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奔波四五十公里,穿梭于山城其间。

这样的日子,痛并快乐着。通过吴老的介绍,汪延安先后师从华师大吴棠教授及章兼中教授,先后两次参加国家教委高师培训中心举办的研讨班。并参加由吴道存教授编著的《怎样教好英语》一书的编写工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教学上获得长足的进步,并于1996年获首届陈香梅教育奖,1998年参加了全国高考命题。

汪延安说,吴老不但学问精进,而且强调做人。日常教学中看见一位学生上课时坐姿不端,架起了二郎腿,当场就被吴老训斥。还有一次,因为从不收取学费,一位学生心存感激,从家里拿来香菇送礼与他,也被当场训斥,说小小年纪就学会取巧。

谆谆教导,言犹在耳。在恩师身边奋笔疾书的日子,潜移默化,沉淀为汪延安日后的教育初心,幻化为他终身的育人理念。

因着对恩师的仰慕之情,1983年,经由吴道存的介绍,汪延安也加入了九三学社。

从教几十年,汪延安不忘教育的初心,恩师的教诲,牢记自身教书育人的使命,以爱为舟,用善为桨,把一批批莘莘学子摆渡到理想的彼岸。

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汪延安从黄山学院外语系退休后,免费给周边的学生补习英语课。根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已经有几百名孩子从这里走进了大学,浙大、清华,出国留学的比比皆是。

摆渡人:传承徽州教之道

鸟鸣啾啾,溪水潺潺。粉墙黛瓦下的花窗内,刚刚结束补课的汪延安正与自己的同门晚辈汪海燕探讨英语教学法的精髓。

作为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青年教师和九三学社黄山学院支社的成员,汪海燕时常与年轻同事们一起登门向这位九三老前辈求教。

窗外,新安江——这条徽州的母亲河,缓缓流淌,奔流不息。而这座古老徽州宅子内却经常留驻年轻的身影和动听的笑声。

君看烟村渡,渡却多少人。教育是条河,甘做摆渡人。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徽州崇文重教,儒风独茂。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吴道存,他们既是徽文化的巨擘,又是全国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爱国、民主、科学是科教兴国的指向明灯。而吴道存、汪延安等教育前辈无疑是徽州教育的楷模。以一灯燃诸灯,终至万灯皆明。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无私情怀、九三人的优良传统。他们用自己的品格、行动与成就,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执着追求和科学精神,传递给后辈九三人,新一代的九三人也把传承与发扬作为己任,努力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和渗透,书写下黄山九三人滚烫的赤子之心,燃起更多人的理想星火和时代荣光。

作者:黄山市广播电视台编辑、九三学社黄山市市直三支社  陈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