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一个下午,我和歙县老科协副会长叶安定、专家组组长江启明结伴,走访了老科协会员、规划建筑专家王恩建。王老中等个头,人略显清瘦,虽已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很健谈。话题从歙县古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打开......
王恩建(中)
青涩有梦
王恩建,1946年2月出生,今年76岁,他的老家在歙县雄村镇柘林。5岁开始,王恩建在老家柘林上小学,初中、高中在歙县中学就读,高中毕业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的是造船专业。童年时,经常听父辈介绍雄村竹山书院、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等徽派古建筑,介绍千年古城歙县,自己一有空就跑去观书院、看牌坊、游览古民居。在雄村看到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的宰相府和非园(相府花园),心情无比沉痛。他常跟父亲去小南海上康熙皇帝御笔的“星严寺”,听父亲与住持谈论历史。可惜小南海在文革后期被雄村公社拆除,又是无可挽回的破坏,本来应该是一方名胜。王恩建觉得自己的家乡与众不同,真了不起。后来到县城读中学,经常从古色古香的中和街走过,太平桥、南谯楼(瓮城)、徽州府衙、阳和门、许国石坊(八脚牌楼)、陶行知纪念馆、三元坊、古紫阳书院,歙县古城这些独具特色的徽派古建筑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现场观摩,结合研读徽州文化典籍,王恩建深深懂得,歙县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是名山秀水和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最具风水景观、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情之所系,青涩少年王恩建有一个愿望,要用毕生精力,把徽州古城保护好,开发利用好,要把歙县古城(徽州古城)和徽州文化宣传出去,让它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申报名城
命运有时会捉弄人,但冥冥之中又早作了安排。1968年,恰逢文化大革命,王恩建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歙县黄山发电设备厂。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另两位大学毕业生合作,为车间建造两部大型起重行车。先是画图纸、下料,再到焊接加工,三个大学生带着一个工人师傅,连续干了三天三夜,圆满完成任务。施工中,王恩建拿出自己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实习时练就的绝活“电焊”,又平整又快又好,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1978年初,就当王恩建认为自己要扎根工厂时,县生产指挥组来了一纸调令,调他到新成立的县基建局城建股上班。城建股当时就二个人,要承担规划、城建、环保等多项任务。基建局改城建局,王恩建任副局长,分管规划、城建、城管、环保。他要求自己及下属做到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不允许刁难。能办的事马上就办,不能办的事,耐心说明理由,并告知该怎么办。
王恩建主持了歙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编制古城保护规划工作。歙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1984年开始。当年3月11日,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市政协副主席陈衡来歙县,在王恩建陪同下考察了古城。他介绍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情况,也为安徽省没有申报而遗憾。这年4月,建设部、文化部着手准备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陈衡郑重地推荐了歙县、亳县、寿县、安庆,并着重提出歙县条件最好。陈衡回合肥后,王恩建当即向县四大班子汇报,向县政府提出了准备介绍古城材料、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综合开发新区三点建议。当时,王恩建任建设局副局长。陈衡的建议引起了省、地、县三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4年6月,县政府组织专班,完成了上报省政府的《关于要求将歙县—徽州古城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经省长办公会同意,省建设厅7月25日下发的《关于歙县县城和岩寺镇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指出,歙县县城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皖南旅游区的重要旅游点。”此后,陈衡又邀请建设部主管名城审批、保护的副部长储传亨、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学会主任周干峙(后任建设部副部长)和多名参与评选名城的领导专家来歙县考察。王恩建一一陪同介绍古城。陈衡又建议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黄伟康和江苏省规划院编制歙县古城保护规划和新区建设规划。王恩建陪同黄教授在古城和周边考察8天。之后,又多次去南京讨论规划文本。1985年5月2日,省建设厅通知,月底在歙县召开古城规划评议会。于是,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由于紧张的南京、合肥往返奔波,5月14日下午,王恩建突发腰椎病,躺在床上不能翻身。不得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国huo和建设局副局长许运来相约到床前与王恩建研究规划评议会筹备的具体事务。“床前议事”,留下一段佳话。
由省建设厅主持的歙县古城保护规划(包括新区建设规划)评议会于5月31日—6月3日在县人武部会议室召开。应邀出席的有建设部和省内外有关领导和专家、教授40余人。与会者踏勘了歙县城乡现场,听了规划介绍。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总工赵士绮和陈衡、彭守仁等许多专家都作了重要发言。赵士绮副司长在会上说,名城批准前就完成保护规划的,全国只歙县一家。会后,王恩建整理出“歙县古城规划评议会汇报”,归纳了专家建议,提出了古城保护近期工作意见,送县五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省建设厅《关于歙县古城规划评议会的纪要》明确提出,“歙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景色秀丽,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古城格局风貌独特,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是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为世所罕见。歙县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建议国家尽早批准。”《纪要》报建设部、文化部,同时发给有关专家、领导,对歙县申报名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城市规划》杂志全文刊载了《歙县—徽州古城保护规划》。建设部主办的《城乡建设》杂志登载了王恩建撰写的《安徽文化名城—歙县》。1985年7月5日,成立“歙县古城保护建设委员会”,由县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王恩建是委员,兼办公室主任。聘请赵士绮、陈衡、黄伟康、彭守仁四位专家为古城保护顾问。王恩建代政府拟了“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两个通告。9月15日,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古城保护的通告》,这是歙县第一个古城保护的政府规章,已收入《歙县志》。
当年,相当多的人对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不理解,有抵触情绪,甚至横加指责。“古城破破烂烂,有什么好保护的?你们几个人抱着破烂不放有什么意思?”有的领导把保护古城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申报名城、保护古城,搞得这里不能拆,那里不能建,把我们手脚捆住了,有什么好处?”从开始申报到公布名城,历时两年八个月,保护与建设的矛盾突出。保护古城,不仅要向群众宣传,还要向领导宣传。有些事做了,不仅不讨好,还不得不得罪一些人,包括领导。王恩建说:“1986年初,县建设局改建委,我改任城建科长。工作干了,苦吃了,成绩也有了,职务却降了。但我不后悔。”
申报名城期间,县政府同时对古城进行了整治。县自动电话项目,已完成设计和居民拆迁,省邮电局建设款已下拨。但大楼选址紧挨月城潮水门,将对古城风貌造成严重损害。关键时刻,王恩建请陈衡顾问和省建设厅、省邮电局领导协商,及时提出重新选址到新区建设自动电话项目。经过从省到县上下反复协商,最后还是改在新区建设。18米高的体育馆逼近许国石坊,已完成基础,经省建设厅与省体委协调,改为灯光球场。徽城镇准备在县政府城墙下建7层新安大厦等项目,都被否决。西门外汽车站一带,摊贩多,道路窄,经常堵车,市容脏乱差。县政府建设了练江桥头农贸市场、停车场,摊贩划行归市。斗山街中心许宅几兄弟要拆除重建,王恩建上门做工作,将他们迁到新区,保住了许宅。一级保护区斗山街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建设部、文化部经过两年的准备,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80个城市中,确定38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于1986年4月24日报请国务院核定。歙县顺利列入名单。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发出,公布歙县等38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50万歙县人民大喜的日子,也福及子孙后代。
王恩建不仅是规划专家,干工程抓施工也是一把好手。1992年,他主持了渔梁街路面修复工程。渔梁古街已有1200多年历史,依山傍水,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俗称"鱼鳞街"。从南门入口到码头(望仙桥),鱼鳞街蜿蜒1公里,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渔梁街路面修复工程预算12万元。施工中,继续用清一色的鹅卵石铺成,恢复古色古香的原有风貌。工程完工时,还节省了7000元经费。王恩建和居民协商,不要补偿款,拆除了8个猪栏,在古街入口处建造了一座“问津亭(李白问津处)”。渔梁街路面修复工程得到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交口称赞。
老骥伏枥
2006年,王恩建刚退休,县里就聘他当了古城办副主任。2008年11月6日,县委办、政府办发出《关于成立徽州古城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县政协原常委、县九三学社原二、三届主委王恩建被聘为顾问。受古城办委托,他负责整修渔梁问津亭到渔梁坝沿河道路,群众支持,不找街道麻烦。完工后,居委会送2000元红包感谢,王恩建婉言谢绝了。“许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王恩建的精品力作。当时,时间紧,要求同时申报文字、视频材料。临近年底,天气又不好。建委请王恩建帮忙。王老带领建委几位同志去许村现场考察,整理了书面材料,又请县电视台记者将拍摄的许村材料整理成视频。经过紧张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及时将申报材料报出,为许村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奠定了基础。
年过古稀,王恩建又把精力放在探索古城历史及形态上,先后撰写了“古城的历史渊源”和“府县古城墙的变迁”等文章。歙县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二百零二年,比汪华迁歙州入城早820年。汪华州城占据古歙城,迁歙县到东边问政山下,县城无城墙933年,所谓“附廓而治”。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1年)才筑县城,新安门上有匾额“古歙新城”,以区别于“古歙古城(即府城)”。在此基础上,王老还对祖先选址古城优越的山川地理环境,造就钟灵毓秀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双环“府县同城”进行了深入研究。
市政协委员王恩建在市政协大会参加投票选举
2019年11月12日下午,由县老科协召集,在徽州府衙政德讲堂召开了《徽州古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徽学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徽州古城形成全国罕见的依靠山体建成府、县双城的独特格局,双城内积聚沉淀的徽州文化深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值得珍惜并传承、创新。”会后,王恩建等几位县老科协会员实地勘察,深入调研,撰写了《将歙县古城打造成徽州文化的展示中心》的调研报告。这份调研报告提出了九条建议。一是应努力提升徽州古城是徽州文化中心的形象;二是乌聊山是古城建筑形成的依托;三是要形成古城徽州文化博物馆群;四是中和街是古城的主街,西接府衙,东连德胜门,再延伸有县学、紫阳书院,应该是一条文化街,不能都卖服装。五是古城内古民居众多,是徽州古建筑文化瑰宝;六是河西太白楼传颂着诗仙李白的故事,可以建成绚丽的文化景点;七是旅游公司要突出古城是徽州文化中心展示区的意识;八是立在屯溪滨江游园内的许氏宗祠高阳里坊(许国题额)和江氏宗祠世科坊应尽早回归徽州古城;九是古城保护委员会和“古城办”应杜绝任何对古城文物古迹、老街区、传统文化的破坏。《将歙县古城打造成徽州文化的展示中心》建议上报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立即批转给歙县徽州古城保护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办理。紧接着,县政府出台了《提升徽州古城文化内质和外在形象五年行动计划》,在五年之内完成二十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十项重点任务就是县老科协提出的建议。2020年11月6日,县委书记李忠在歙县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讲话时,对这篇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给予了很高评价。2020年,王恩建执笔写的论文《强化保护 促进徽州古城活力迸发》获安徽省老科协科学论坛一等奖,他与人合作的论文《歙县城区防洪抗灾的思考和建议》获二等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恩建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黄山市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
自申报名城近三十年来,歙县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以徽州府衙为代表的一批保护和改建工程相继按规划实施。名城保护促进了歙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歙县的知名度。现在,名城保护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了歙县古城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王老激动地告诉我们,“要特别感谢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古城居民对名城工作的大力支持,真的是恩情难忘。”(文章来源:歙县老科协 叶安定、江启明、潘小玲)